年初三之霍元甲


今天原本打算和朋友去踏單車,不過起床後因為有點不舒服所以就繼續睡(他們也應該沒預我去吧…)
晚上就約了大伙兒去看《霍元甲》,看完大家也讚嘆不已

[color=crimson]命運讓他走上武者的道路 勇氣令他成為不朽的英雄

對霍元甲的認識始於很久以前麗的時代由梁小龍飾演陳真的《大俠霍元甲》
當年由黃元申飾演霍元甲,印象中也是一身白色功夫裝
不過對故事已經相當模糊,只記得陳真的部份(略下)
霍元甲(1868年 – 1909年,字俊卿,直隸省靜海縣(今屬天津市)人,清末武術家。

霍元甲生在一個迷宗拳(又名燕青拳,相傳是梁山好漢盧俊義和燕青所創)的世家。父親霍恩第以保鏢為業。霍恩第有三子﹕霍元卿、霍元甲、霍元棟,元甲排行第二。據說霍元甲幼年體弱,父親霍恩第不讓他習武,可是霍元甲暗中練習,並在24歲那年擊敗了一位外鄉高手。這個傳說被拍成了電視劇。

霍元甲成年後在天津經營藥材商店,後到上海辦「精武體育會」(精武門),為發揚中華武術作出了巨大貢獻。在上海,他曾經在擂臺上擊敗俄羅斯大力士(有資料顯示,俄羅斯大力士沒有被霍元甲親自擊敗,而是當霍元甲答應了比武以後,自己「嚇跑」了。)有一次日本一個大力士團來中國要求比試,霍元甲因病為理由派弟子劉振聲理戰比試,結果打敗了日本力士。據說霍元甲被日本醫師秋野下毒藥害死。

又有傳說霍元甲被日本人下毒藥害死之後,他的愛徒陳真替他報仇。這個傳說在1960年代末70年代初首次被李小龍搬上銀幕(電影《精武門》,李小龍演陳真)。但其實歷史上並沒有「陳真」這一個人物。
今次電影大致上依照後人流傳的故事編寫而成
重點是描寫年少時的霍元甲如何心高氣傲、衝動橫蠻
最後因為自己的好動鬥狠,讓他家散人亡,最後流落異鄉
在那裡渡過一段與世無爭的生活,感悟到自己的錯誤而重新振作

李連杰完全演出年輕霍元甲那份狂意和意氣風發
[color=crimson]「我只有打!不可以停下來!」
從他身上可以看到很多年輕人爭名奪利的影子
而這也為他帶來無可挽救的悲劇下場
衝動殺死了對手、清醒過後的迷惘、目睹慈母與愛女之死、手執利刀而無法執仇
導演和演員也把霍元甲的心理變化描寫得非常細膩和深刻
當他返回家中看到家人之死時,眼淺的我還真是差點忍不住流淚
李連杰果然不是單懂得打,他還很會演戲

霍元甲流落在村落的一段,令人想起《最後武士》
不過處理上比較含蓄,不像靚佬湯「Come on baby」就搞上XD
而是藉着一些目光的交流和對白就把二人的關係反映出來
愛,有時的確是不需要言語

最後一場大戰四個外國高手,前三個因為本身也是強者所以看起來很精采
最後飾演日本劍道高手的中村獅童,看到他內心就浮現一句「他不懂打的」…
我不知道他本身有沒有修練柔道或劍道,但對打的場面大多數是用了替身
而我亦同時在罵自己為何看戲途中要分心去想這些無聊的東西…

看完全片,忽然有個感覺,或許這是拍給外國人看的中國武術電影
當中提及的武術真正意義、又或是「仇恨只會產生更多仇恨」對中國人可說是老生常談
我們一早已經知道,而這套電影只是借助霍元甲的故事重新演繹一次
有人會把電影扯到近來的中日關係,這一點我會覺得有點過於敏感(不要每次也扣帽子吧)
不過這也是一個很好的機會,讓大家重新去反思「仇恨」的後果其實是沒有好東西的

看到品茶的一幕,令我想起近來很多朋友也愛批評日劇,說A比B好看之類
其實世上每一件東西也是獨立的,何必硬要分好壞和比較?
一件東西的好壞,可能只在乎於當事人自己的喜好,喜歡的自然是好,不喜歡就把它當作垃圾
這種廣大的胸襟是值得大家去學習的

來源:
《霍元甲》電影官站
維基百科:霍元甲
其他朋友寫的感想:(他們已寫了一些我想表達的東西,所以我就不寫了)
真嗣:年初三 – 真正的中華英雄
小澤:霍元甲-以德服眾的重新演繹
阿b:霍元甲+psp損壞
小藍:武之真意 – 霍元甲
David:「霍元甲」短評


看戲後拉隊去吃麵,新春期間所有東西一律加上$3附加費
看到這個立即有走人的衝動,不過大家也坐了下來就算吧
吃完還意欲未盡,於是被帶到一個頗隱閉的甜品店
點了一個照片與實物極不相符的生果甜品,期間大家也拿出PSP來玩
阿b那部忽然壞了UMD的關關,事後據說某店要收取$150修理費
不過我認為自己修理會比較好,畢竟拆開一部PSP是非常簡單的事情
不必要讓那些 download 也收數十元的爛店賺錢(也不知會不會換走甚麼部件)

回家後打算看片或寫感想,不過只顧在玩《MHP》又忘了一切
經過一天的努力,總算打造了蛇蠍大劍,然後憑技術逐一完成了三星任務
不過想起那數十條辛苦釣回來的[color=orange]黃金魚就真是令人傷心…

Comments

comments

Subscribe
Notify of
guest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

4 Comments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