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有個關於電子支付的討論
認為香港作為「國際大都會」
很多地方還未支援電子付款
尤其對外國遊客來說
邀付現金有一定的困難
甚至的士也需要增加電子支付服務
看到某「名人」說香港經濟變差
就是因為這種「落後」導致
這番發言當然引起大量迴響
在我的觀念裡
電子支付固然方便
但並非每個地方也有必要
像超市或便利店這些地方
因為排隊客人較多
電子支付可減少現金交易時間
然而又會衍生另一個問題
就是實際支付時的流暢度
例如很多人一直到自己付款時
才會慢慢掏出手機開啟付款系統
有時手機不靈敏或出問題
經常看到他們找半天也未能付款
所以我不覺得電子支付一定較有效率
像八達通這種「嘟」一下就解決的
可能是最有效的方法
額外成本也是電子支付的另一問題
添額對應機械需要成本
電子支付由於是月結性質
店家沒法立即收到現金
在資金流轉上會較沒彈性
大機械或連鎖店可能沒受影響
但對小店或個體戶會有一定壓力
所以有些店鋪仍沒使用電子支付
一來沒必要性
二來成本也不會有所增加
以前去日本旅行
我是堅持現金派
去任何地方也是繳付現金
隨著去的次數增加
我才慢慢開始使用電子支付
但也只限於便利店之類
可以減少收回來的零錢
不過每次管理這些零錢
其實也是旅程的樂趣之一
而我也喜歡現金交易時的感覺
可以與當地人有直接聯繫
在疫情前還遇到把錢放到你手上的店員
遇上對方是個正妹還蠻爽的(笑)
另外就是乘交通工具
最初我是用現金購票
後來直接用儲值卡比較方便
雖然好像少了一種實感
不過因為日本交通比較複雜
在不同月台轉車時的計算
還是讓系統自己去算好了
說到電子支付
不少人會把所有東西放到手機裡
像信用卡或儲值卡那些東西
使用起來好像很方便
但只要手機出問題會變得很麻煩
直至現在我還是傾向把它們分開處理
使用上其實不會不方便
現代人實在太相信手機(笑)